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

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

喻海良博士现为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 Vice-Chancellor's Research Fellow,曾在中国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等学习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含:先进成型制造、先进工程材料、建模与仿真、金属成形技术进展和理论,迄今已发表 80 篇以上论文以及数个专利。目前,喻博士为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 的执行主编、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的副主编,以及 Scientific Journal of World 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学术编委。

喻海良博士,沈阳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员,清华大学机械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喻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的第 100 篇学术论文成功发表!这对于一个青年科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里程碑。同时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与广大科研作者分享您的经验和心得。

许多科研工作者工作了二十多年都不一定能发表这么多学术论文,毕竟写论文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文献、写作,同时也要有很多课题和实验数据支撑。而您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发表了 100 篇学术论文,非常高产。您写这么多论文的动力是什么?难道是升职压力?

不少人认为,发表学术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如果只是为了评职称,以第一作者发表20篇论文足以。也由于这一个现象,很多人在自己评上教授以后,便失去对论文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学术论文写作也可以当做是一种“兴趣”。如果一个人喜欢写一些东西,喜欢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那么,他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是感到愉悦的。我自己的观点: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而当自己的经验、发现得到他人的认可的时候,会激发一些内在的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及时把自己的发现与观点写成学术论文,期待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是我一直以来,每年都保持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的主要原因。

要想发表文章,尤其是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个核心就是创新点。那么您对如何找到创新点以及设计课题方面有些什么体会?

一篇学术论文,通常都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是要找到合适的论文创新点或者新的发现。对于如何寻找创新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下手。首先,就是多看文献。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即使是周末,我都要求自己每天阅读1到2篇学术论文。其次,就是参加学术交流。多参加一些著名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聆听他人的研究进展,从中可能会产生很多灵感。再次,多聆听弦外之音。记得我博士期间,和导师论文一篇学术论文,在讨论过程中,导师无意中提到一个与论文毫不相关的问题。在听完之后,我就思考是否可以就该问题进行分析,后来真的就那一个问题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最后一点,就是做科研要有的放矢。否则,做了很多的工作,可能都是无用功。

我觉得很多中国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很少有时间来阅读文献。您说您要求自己每天阅读 1 到 2 篇学术论文,那么您是怎么抽出时间进行文献阅读的?是否能分享下经验?

喻海良博士,沈阳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员,清华大学机械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人员,不阅读学术论文,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因为,一个科研人员如果长时间不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很有可能会走向闭门造车的胡同里面。

对于文献阅读,我个人常采用的方式是:(1)关注特定的研究人员。每一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学者,这些课题组的最新论文都是需要关注的。(2)关注特定的学术期刊。现在很多学术期刊都会把最新出版的论文目录发送到邮件中。(3)针对某一个问题,集中检索。这个是在撰写论文阶段需要采用的方式。

在阅读论文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阅读摘要进行泛读。如果对论文内容感兴趣,需要对论文进行精读。在论文阅读的时候,很多人只关注研究结果。然而,我个人认为阅读论文,最重要的是看前言和讨论部分。从前言部分,可以了解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动向。在讨论部分,我们可以学习他人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

大部分人,可能不管用中文写作还是用英文写作,都会面临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下笔却很难的问题。您觉得您在写作方面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写作习惯?

论文写作,每一个人的习惯都会不一样。对于我而言,做完一个实验之后,第一步会对结果进行整理。如果在结果中发现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现象和结果,就会在脑海中构思一篇论文的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把论文中需要用到的图片、结果单独放到一个文件夹中。在这基础上,就计划撰写的研究论文,在一到两个礼拜内集中阅读 20-30 篇相关方向的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初步整理。然后,在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撰写完成论文初稿(这样,可以一次性完成论文,第二天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睡眠)。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礼拜精修多次,让所有论文合作作者阅读全文并返回修改意见,再次修改后,即可以投稿。

我们经常听到许多人说一篇文章在写出来以后,3-6 个月就应该能发表。您能否分享下您的经验,一篇文章是否需要“慢工出细活”,是否有捷径?

一篇学术论文在投稿之后是否能够快速地发表,是有很多影响因素的。其中,最关键是外审速度。现在很多期刊的平均外审速度都很快,但是,也都有特殊的时候,有些时候,由于研究领域比较窄,一篇论文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个时候,会远远不止 6 个月时间。另外,如果审稿人看完论文之后,提出很多意见。可能会多次返修,甚至要求重写或者据稿,这个时候,时间就更长了。就我的经验而言,对于希望快速发布的论文,通常适合发布快讯类的论文。对于长文,外审时间通常都很难预测。

您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学术编委。那么您应该经常会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作者的稿件,对于来自中国的文章以及来自欧美国家的,您感觉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吗?

喻海良博士,沈阳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员,清华大学机械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在评审论文过程中,前些年,中国作者和国外发达国家的作者的论文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在最近几年中,大家都在往好的方面改进。以前,很多中国作者的论文,或者很多亚洲国家的作者的论文,只重视陈述研究结果,而不重视介绍研究方法和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讨论。最近几年,大家在这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重视,也因此,现在国际论文中,中国作者撰写的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感谢喻老师接受《意得辑专家视点》的专访,本次访谈是由意得辑中国区学术通讯员杨丹女士所进行。喻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客座作家,读者可以在喻老师的页面找到他的精彩文章。】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