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同行评审周大剧透】要不你俩打一架谁赢听谁的

【国际同行评审周大剧透】要不你俩打一架谁赢听谁的

这年头,只要你想发论文,就少不了要和审稿人隔空过招。他们神秘而有距离感,很多研究新手都整不明白审稿人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在论文发表这条流水线上,同行评审环节位于编辑初审之后、最终决策之前,这中间可能涉及的多轮修改也都属于同行评审范畴。意得辑早前专门为传统期刊发表流程制图,大概长这样:

作为论文品控师,审稿人对这一发表流程做出了最主要的智慧贡献。

同行评审也分很多种,目前主流期刊大多沿用盲审制度,分为单盲和双盲。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审稿人知道作者身份是单盲。作者和审稿人彼此都不知道对方身份则是双盲。

盲审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减少偏见和利益冲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审稿人因为自己身份不会被公开而给出一些可有可无或不靠谱的意见,让作者会吃哑巴亏。这也就产生了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开放同行评审和发表后同行评审两种变体。

反对开放式同行评审的点主要在于有的审稿人亮出身份后就放不开,碍于面子给的评价太客气。毕竟按世界真小的六度分隔理论来看,大家都在一个研究领域,身为审稿人的同时,指不定就是被审作者实验室同事对象的导师带过的学生,对吧?

类似的争议一直都在,但不管怎么说,从作者角度讲,严丝合缝的评审制度多少让人有点云里雾里。加上中间隔着第三方编辑传话的交流成本、审稿人作为学术权威掌握了更大话语权,作者很多时候有疑问也没处开口问。

意得辑专家视点网站和微信后台,我们收到过大量关于同行评审的提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等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审稿人怕不是跟我不在一个时间维度吧?

审稿人 A 说东,审稿人 B 说西,要不你俩打一架谁赢听谁的

把审稿人的隐身技能去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以上问题的答案都会在我们今年的国际同行评审周活动中找到。

国际同行评审周是由多个科研发表机构组织的全球性活动。每年一次,旨在对同行评审进行讨论,并让这些讨论保有持续效应。今年迈入第四届,筹备委员会成员主要有出版商和相关机构,其中包含意得辑、ORCID、威利、施普林格•自然、ScienceOpen、科学的意义等。

作为本次筹备委员会成员,我们将在 9 月 10 日到 15 日活动期间和你好好说道说道同行评审这件事。

今年官方发布的活动主题是「多元与包容」,将就审稿人在性别、国籍、年龄和资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更多讨论。换句话讲,本次的重点更多会放在审稿人这件「苦差事」上。

如今能当审稿人的不一定是大牛,科研小透明们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老板派活儿,可能是投稿时和编辑套瓷套熟了被邀请的,很多博士在读期间已经有过审稿经历。很多时候也是硬着头皮开始审,费的劲快赶上自己写第一篇论文时候的了。要是碰上大牛的稿件,心里更犯怵下不去手。网上也经常能看见类似「如何审稿」的提问。对此,我们将结合本次活动主题推出专门的在线课程,让刚开始接触审稿的人能系统地学习这件事。

此外,我们在微信上打算搞的一些气质独特的推送有:

  1. 审稿负评小数据——我们收到过的负面审稿意见,比你写过的论文还多
  2. 担任学术期刊审稿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3. 审稿人说东,我不敢往西......
  4. 借壳上市我知道,但借壳发表又是啥?
  5. 不好,作者和审稿人要掐起来了:同行评审到底为啥这么慢?

除了课程和文章,我们还将在本次国际同行评审周期间开设相关的在线讲座。关注意得辑公众号「SCI 发表辅导」,跟进活动信息,还有机会获得实用小礼物!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Found this useful?

If so, share it with your fellow resear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