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科研“守门员”

同行评审,科研“守门员”

二战之后,科技进步引发的论文数量激增,期刊种类和数量持续翻番,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一个可以称之为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角色:同行评审。而作为世界科研主力军之一,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成为了同行评审的一员并做出巨大贡献。

做同行评审有什么好处?

在成为同行评审之后,可能会有更多机会了解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可以通过镜子效应提醒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避免常见问题提高写作水平,可以有机会进入专业的科研圈,通过同行评审工作认识大牛编辑。而当你切换回投稿者时,又可以从评审员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在投稿前用这些评审标准来做一下自我评估,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Desk Reject的概率。

在评审一篇文章之前,我经常会做哪些工作?

  • 首先要了解清楚这个期刊的同行评审流程,是开放式评审(例如作者信息公开,评审员信息公开,评审意见公开等),单向匿名(如评审员信息公开,作者信息匿名,或者反之),双向匿名(如作者信息匿名,评审员信息匿名,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偏见问题)。
  • 要熟读和了解这个期刊的目标和范围。
  • 查看一下这个期刊对评审员有没有什么培训资料或者指南,尽量按照期刊的指南标准来进行评审。

 

对同行评审的误解

有很多小伙伴对同行评审的职责有一些误解,以为同行评审主要就是一个判官,决定论文能否发表,其实不然,最终决定权在编辑手里。同行评审的主要职责是为投稿者提供详细的反馈,以帮助投稿者改进,提供建设性意见,例如指出文献综述中不完善之处或逻辑矛盾之处,指出方法论的不合理性或者不足之处。很多高质量的期刊在评审决定给大改或拒稿反馈的时候,都会要求评审给出充足的理由,以降低误判的几率。当评审推测稿件有可能有抄袭或其他伦理问题的时候,评审员也不能武断地做出评价,而是需要进行查重检测,或者把情况反馈给期刊,由编辑来做决定。

同行评审员很“贵”

虽然同行评审都是免费的,但应当“贵”有自知之明。当收到期刊的评审邀约时,我一定会先看一下稿件的摘要,判断一下这个文章是否在我的专业领域内。如果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我会诚实的告知编辑并婉拒。原因有两点:如果我硬着头皮接受评审邀请,我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了解这个领域的情况,才能去评审。一般评审都有时间期限,而且我们平时本身自己的工作都忙不过来,都是缝隙中挤时间做评审,所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一般都不会去硬评。第二个原因是,每一次评审的反馈都是有记录的,和发表的论文一样,是要跟着我一辈子的,如果我不懂装懂瞎评,只会影响我的个人声誉,没有任何好处,而且编辑都是人精,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评审是否专业,下次就不会再考虑邀请这样不专业的评审。

评审标准干货分享

文章最后,给朋友们分享一些实用的评审标准,有助于投稿之前自查:

1. 这篇文章是否涉及到与本期刊目标相关的当前关注的话题,以及您认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2. 该文章的摘要是否清楚地说明了文章的范围?

3. 该文章的关键词是否充分反映了文章的关键内容?

4. 该文章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 研究方法的信息是否充分,能否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重复相关研究?

5. 文章是否清楚地区分了意见和经验证据?

6. 这篇文章有助于对这个领域关键问题的批判性理解吗?

7. 这篇文章是否为读者指出该主题领域的重大新发展方向?

8. 这篇文章是否参考了最近相关的文献?

9. 文章的格式和引用是否按照期刊的要求?

10. 文章的写作质量是否能满足国际读者的理解需求?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