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掠夺型期刊和劫持型期刊

如何识别掠夺型期刊和劫持型期刊

当今,新形式的学术出版物——例如数字式或开源式的学术期刊日益普及,热门期刊的数量逐年增长1。人们获取学术出版物也越来越容易,使得更多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能够及时了解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2

 

虽然学术出版比以往更容易、更开放,但有些不道德的从业者只是通过这种开源模式利用学者的作品牟利,不实施应有的质量审核、无视品质保证。掠夺型和劫持型的学术期刊对科研人员造成日益严重的危害,尤其是最无助的那些人——包括初入职场的研究员、缺乏资金的科研者、在“非升即走”的学术氛围中背负绩效指标压力的员工们,所受影响最大。

在此,我们总结了掠夺型和劫持型期刊的含义、它们为何存在、为何造成危害,以及如何识别它们。

“掠夺型”和“劫持型”期刊的定义

“掠夺型期刊及其出版商以自身利益优先,不顾学术得失,提供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违反编辑出版行业规范,业务不透明,并且公然随意地进行兜售和索取。 ——德涅等人

视为“掠夺型”的期刊通常收取出版费,但对质量及合法性的审核不到位。这种期刊为了盈利,往往发表尽可能多的文章,而不管其中的研究内容是否严谨或合格。“掠夺型”这一措辞颇受批评4,但这种问题已得到学者们及正规出版商们的广泛认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期刊还被编入一些合法数据库(例如PubMed)的索引中5

 

“劫持型”期刊实施欺诈手段,即模仿正宗刊物的样式,使潜在作者误信它的真实性6。这种期刊由网络不法分子制作,向作者收取出版费,之后就销声匿迹或者将论文发表在伪造的期刊网站上。

 

掠夺型和劫持型期刊为何存在

虽然掠夺型和劫持型期刊的具体做法不同,但它们的目的相同——都是利用科研人员牟利,不惜令他们有限的财力和时间白白浪费。这种行径不仅打击科研人员的士气,而且妨碍科学发展、削弱人们对开源模式的信心。

掠夺型和劫持型期刊不仅利用了开源模式,还利用了科研人员的职业需求。若科研人员渴望合法地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身处“非升即走”的学术氛围中7,或者他们面临紧迫的交稿期限,他们就可能误信关于快速发表和便捷同行评审的虚假承诺。

嘲笑那些受骗的人“太天真”很容易,但对学者来说,自己鉴别出版物确实勉为其难,尚不了解掠夺型和劫持型期刊危害的他们正是危险人群8

 

欺诈性期刊如何危害研究和学术

损失真金白银确实令人痛心疾首,但危害不止于此。

在掠夺型期刊上发表论文会玷污科研人员的名誉。即使他们有良好的初衷,其他科研人员也会质疑他们是否只想增加论文发表数量。此外,在欺诈性期刊上花费的财力也会助长更多的骗术,使更多的科研人员受害。

 

最后,欺诈性期刊会损害科学文献的公信力9。若一篇论文未经同行评审便发表了,将导致不合理或不正确的结论得以传播,从而损害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使得人们认为科学家易受自身利益左右而发表不准确的信息。

 

追击掠夺者——如何识别掠夺型期刊

掠夺型期刊并非总是显而易见。不过,有几个“特征”能提供线索。我们推荐使用“思考、核实、提交”行动列表10,这是由科学出版组织联盟制定的最全面的检查表,可助力科研人员识别掠夺型期刊。

 

下面总结了该检查表的一些项目:

  • 您或您的同事以前听说过该期刊吗?
  • 它们的网站上有没有同行评审过程的详细说明?
  • 该期刊收费吗?如果收费,有没有费用的详细说明?
  • 该期刊是否编入某一知名数据库的索引?
  • 其出版商是不是正规行业组织的成员,例如出版道德委员会的成员?
  • 其编辑委员会人员在业界是否信誉良好?

如果您不能对上述所有问题做出肯定回答,您遇到的可能就是一个掠夺型期刊。请小心核实该期刊的信誉,之后再进行下一步。

 

夺回控制权——如何识别劫持型期刊

劫持型期刊会竭力掩饰它们的诡计。不法分子会利用专门技术克隆一个学术网站,做到以假乱真,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他们能完全接管知名期刊的真实网站或域名,从而骗取不义之财11。不过,对付劫持型期刊,我们并非有心无力,只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就能助您识别赝品。

  • 谨防任何有关征稿的推销电话或电邮。
  • 核实期刊的域名:是否与出版商网站或知名期刊索引中的域名一致?通过搜索引擎可找到副本,但赝品可能会显示在真品之上。
  • 核实期刊网站上论文的DOI(数字对象标识),确定它们指向的URL链接与您浏览的网站文章链接一致。
  • 谨防死链接:可能表示该网站是从其他网站克隆出来的。
  • 查询有关增删期刊的DOAJ(开源期刊目录)列表。对于从DOAJ中删除的标注为“出版商涉嫌编辑不当”的期刊,切勿采用。请点击以下链接查询https://blog.doaj.org/2014/05/22/doaj-publishes-lists-of-journals-removed-and-added/
  • 查询掠夺型或劫持型期刊列表,例如学术开源的劫持型期刊列表

结论

凭借正确的认知,就可轻松识破虚假期刊的欺诈手段,免受其害。科研人员了解了这种劫持和掠夺型期刊的特点,就能远离此类陷阱。遵循出版行业道德、同行评审、编制索引、保存及其他必要的标准和要求12,就能避免重大失误及其高昂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Larsen, P. O. & von Ins, M. The rate of growth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 and the decline in coverage provided by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tometrics 84, 575–603 (2010).

2.      Nagaraj, A., Shears, E. & de Vaan, M. Improving data access democratizes and diversifies science. Proc. Natl. Acad. Sci. 117, 23490–23498 (2020).

3.      Grudniewicz, A. et al. Predatory journals: no definition, no defence. Nature 576, 210–212 (2019).

4.      Krawczyk, F. & Kulczycki, E. How is open access accused of being predatory? The impact of Beall’s lists of predatory journals on academic publishing. J. Acad. Librariansh. 47, 102271 (2021).

5.      Academics Raise Concerns About Predatory Journals on PubMed. The Scientist Magazine®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academics-raise-concerns-about-predatory-journals-on-pubmed--65856.

6.      Butler, D. Sham journals scam authors. Nature 495, 421–422 (2013).

7.      Nielsen, P. & Davison, R. M. Predatory journals: A sign of an unhealthy publish or perish game? Inf. Syst. J. 30, 635–638 (2020).

8.      A predatory journal lures an author with false promises: A case study. Editage Insights https://www.editage.com/insights/a-predatory-journal-lures-an-author-with-false-promises-a-case-study (2016).

9.      AMWA–EMWA–ISMPP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on predatory publishing. Curr. Med. Res. Opin. 35, 1657–1658 (2019).

10.   Journals • Think. Check. Submit. Think. Check. Submit. https://thinkchecksubmit.org/journals/.

11.   Feature: How to hijack a journal | Science | AAA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eature-how-hijack-journal.

12.   Danevska, L., Spiroski, M., Donev, D., Pop-Jordanova, N. & Polenakovic, M. How to Recognize and Avoid Potential, Possible, or Probable Predatory Open-Access Publishers, Standalone, and Hijacked Journals. PRILOZI 37, 5–13 (2016).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