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谈——作者身份会影响期刊对稿件的判断吗

圆桌会谈——作者身份会影响期刊对稿件的判断吗

作为意得辑专家视点读者,你可能已经知道 2021 同行评审周的的主题关乎同行评审中的身份认知。鉴于该话题与学术出版从业者紧密相关,我决定深入研究一下不同身份在同行评审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找来三位在学术社区中颇为活跃的科研人员,就以下问题咨询了他们的看法:

你如何评价同行评审的多元程度?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对稿件的判断会受作者国籍、资历、文化背景、性别、所在单位等因素影响吗?

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叶军 北京协和医学院副研究员

“我认为如今多数期刊能做到审稿多元化,也相对公平。据我所知,一些主流期刊的稿件处理系统会自动匹配审稿人。某种程度上来讲,科技削弱了歧视。

此外,不同资历或不同性别的审稿人看上去并没有严重倾斜,不过我只能代表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看法,有些冷门专业的情况我也并不了解。近年来学术期刊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能找到匹配的目标期刊,如果感觉作者或审稿人的性别或资历向某一块严重倾斜,有可能是没有投对期刊。”

 

陈思威 土木工程博士

“在我看来,学术多元无疑是相当有必要的。当代科学的一大变化就是跨学科合作。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而这些差异总能给彼此带来新的视角,或加深认知,或导致反思。

同行评审的理想多元状态则是审稿资格不被种族、性别、国籍、资历等条件限制。而对于已经取得审稿资格的人来说,他们对稿件做出的决定也不应该受到作者身份的影响。但现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一些没有名校或名师加持的研究新手在发表上可能面临比别人更多的障碍。很多顶刊编辑看重背景,这里面也包括NatureScience。

 

罗德某 中山大学数学博士

“审稿机制守住了科研的底线,这点无可厚非。但这个机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审稿人队伍目前出现明显的男多女少,也侧面体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远不如男性多。此外,当期刊编辑物色审稿人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同性。女性和其他少数派都在科研路上经历着不公,这其中也包括他们收到身高邀请的机会更少。而少了他们参与其中,同行评审也就缺乏了多元性。

造成人数失衡的原因很多,比如人们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女性大佬人数不多,都可能导致女性在科研界的弱势地位。女性审稿人人数不多也是受此影响。

如今,学术同仁为了提升审稿多元做出了许多努力。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就出台了相关规定,鼓励任命更多女性、少数派、和科研新手当编辑。The journal Conservation Biology 拟采用双盲审稿机制,让审稿人和作者彼此双方匿名。BMC 试行了年轻审稿人推荐项目,让有经验的审稿人手把手叫你审稿。

提升审稿多元性有利于科研发表。Publons 同行评审奖得主 Maria Bostenaru Dan 认为当女性审稿人比例增加时,审稿结果会变得更公平。相比于在意大利搞科研的经历,她在德国时论文的接收率大大提升。

总的来说,期刊应该主动提升编辑团队成员的多元性,而科研机构则应该在增加女性和其他少数群体比例上努力。”

 

*感谢叶军、陈思威、罗德某对本次同行评审周活动的支持。

 

 

Default Alt text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Found this useful?

If so, share it with your fellow researchers

该话题属于同行评审阶段

你觉得发表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同行评审吗?让专家指导你该如何有效地回复审稿意见,增加发表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