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热门
区块链能让学术传播改头换面吗?
区块链这一概念十多年前被首次提出,近几年才逐渐得到应用。别看它刚起步不久,凭借比特币(数字加密货币支付系统)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短时间内已经风靡全球。数据的去中心化和自我监管是区块链的两大主要特质,使其能在多个行业中发挥作用。科研界的一些利益相关者认为,区块链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研和学术传播中现有的问题。
去年底,科技公司 Digital Science 发布了一份名为《科研中的区块链应用:关于新型学术传播的观点》的报告,探讨了如何用区块链解决出版业和学术传播面临的挑战。本文在简单概述该报告的基础上,强调了其中最精彩的几个论点,最终把话题引到区块链是否能被学术传播接纳上。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区块链及其主要功能进行简要介绍。
零基础入门篇:什么是区块链,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区块链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但在 2008 年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概念才正式成型。该文署名为 Satoshi Nakamoto,其真实身份尚未证实,可能是某位或多位研究人员。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看作一个由无数区块组成的数字分类账。每个区块记录着一笔交易,并在加密后链接到前一个区块,从而形成一个链条。
谈起对区块链的理解,Blockgeeks 公司 CEO、企业家、营销专家、区块链推广者 Ameer Rosic 说:“把它想成计算机网络中被复制了数千次的一张表格,定期更新该表格是整个网络存在的意义。当你有了这样的画面,那你对区块链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区块链独有的特质已经让它被捧成下一个人工智能。
这些特质分别有:
- 数字化:区块链中的所有信息都实现了数字化,可以省去手动记录的麻烦。
- 权力下放/去中心化:区块链分类账既不属于某一个人所有者,也不存储在单一系统中。系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手握一份分类帐副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
- 全票审计:区块链承载的信息是有门槛的。简单来讲,当有新的区块想要加入时,只有在其他参与者通过对其数据的验证后,该数据块才能成为链条的一部分。
- 加密:区块链上的每个数据块都带有加密保护和时间戳。这就意味着,数据块的建立是不可逆的。只能添加新的区块,不能编辑或删除旧的,也让整个链条更加稳固安全。
对区块链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它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了。如果你对区块链产生了兴趣,可以参考文末链接进行更多深入阅读。
区块链如何解决研究和学术传播中的问题
合作和沟通是搞研究的两大特点。从研究本身到后续发表,都需要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然而,共同作者间要经历的数百甚至数千次沟通,再加上地域阻隔带来的障碍,不可避免地让合作变得更具挑战性。此外,确立研究结果的优先级、不可重复性、注册研究方案等其他科研常见问题也有待解决。而在发表和传播研究结果上,不断涌现的同行评审和掠夺性出版商相关的问题同样让人难以忽视。
区块链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上文的 Digital Science 报告中阐述了如何用区块链技术重新诠释、完善研究和学术传播 。以下关键问题都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
- 可重复性:当人们说科学已死时,常会用研究的不可重复性加以佐证。导致研究不可重复的原因有很多,报告中提到这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多面问题,没有任何一方能对其单独负责,也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最常见的导致研究不可重复的原因包括数据采集失误、研究方法不完整或不准确以及复杂的技术。
区块链有助于简化研究过程,让调查结果来得更直接。利用区块链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注册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数据块不可逆的特性让这些实验假设和记录一旦建立就没有修改的空间。此外,在上传和维护数据时使用时间戳给这些记录拉出一条天然的时间线。项目组成员能接收和处理来自全球的数据,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将以一个新区块的姿态加入整个链条,也意味着其他项目成员也能随时获取这些数据。总的来说,区块链的使用可能会降低研究的不可重复率、加快研究过程、防止篡改数据。
- 同行评审:同行评审向来被视为学术出版的支柱。这一机制试图用同一研究领域审稿人的认可作为背书,增加文章可信度。然而,同行评审体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编辑常找不到匹配的审稿人、审稿人存在偏见、评审过程容易被人为操控等。因此,缺乏透明度和成本高就成了同行评审为人诟病的两点。此外,大多时候它还让发表流程变得拖沓缓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术界已经尝试了“开放式同行评审”和“发表后同行评审”这类不同的变体机制。不过这些解决方案都有着各自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能在发表前后都给审稿人提供一个匿名安全的评审环境。区块链技术对新增数据要求验证的审核特点会让同行评审的可操纵性降低,从而让整个流程更客观安全。
- 期刊:期刊持续在论文发表的诸多媒介中挑大梁。问题是,尽管处于数字化时代,但作者要想对发过的论文作出修改还存在一定难度。此外,期刊还无法灵活地接受数据集和实验报告等多元的研究形式。越来越多的掠夺性期刊也成了一大隐患。
用区块链技术向读者推送任何论文相关的修改和变更,都能确保信息的同步更新,运营起来更加轻松、有条理。此外,上传到区块链中的数据集和实验报告也能不拘于形式得以发表。作者和期刊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透明,且所有记录都将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中,这就让掠夺性出版商很难施展。
区块链会被学术界采纳吗?
“以诚实、高效、协作和创造性为宗旨,区块链具有重塑整个科学激励机制和结构的潜力。” 德国放射学家、Blockchain for Science 创始人 Soenke Bartling 博士说。他的项目致力于收集关于区块链如何让科学更开放的各种观点。
能为科研界正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带来答案,包括增加流程透明度、简化知识传播过程,区块链技术显然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然而,Digital Science 的报告中也承认从当前模式切换到区块链并不简单。我们今天看到的科研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运转模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利益相关者身体力行去学习和适应。此外,报告中还提到,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来源又是另一个问题。
“人们正在接受区块链这种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发挥作用。”国际科学技术医学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STM) 协会,标准与技术负责人 Eefke Smit 说。她认为,了解区块链如何运作,并承认这可能会成为彻底改变学术界的一种技术,是利益相关者要走出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 Philipp Sandner 教授/博士补充说:“总的来说,区块链技术肯定能用在学术传播和科学上。”他预计区块链将用于众筹,基金单位会将其作为分配基金的途径,还能用来记录追踪每笔款项的去处。
总之,区块链技术在学术出版和传播中的应用前景不错,但要落地还要克服很多困难。Digital Science 的报告中也指出“区块链的现状和早期的互联网类似”。因此,出版商、研究人员、基金单位、期刊都应该积极探索将区块链引入学术界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紧迫性。
意得辑专家视点相关推荐阅读:
欲了解更多区块链信息,可参考下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