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评选中国十大科研之星

《自然》评选中国十大科研之星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世界科学研究领先国家之一。随着政府在研究开发上的积极投资,改革科研机制、以及对质量的重视,中国最聪明的科研人员将带领国家的科学与技术上的进步。不管是基因编辑还是外太空研究,中国研究人员在许多领域都成为研究先驱。《自然》在 6 月 20 日发布了中国在不同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共十位,以下为本次的科研之星名单:

吴季: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2003 年至今),吴季可说是中国航天探索之父。他力争外太空基础研究将会带来突破性结果,说服基金单位和政府,成功改变了航天研究的方向。自 2011 年,他的项目赢得 4.45 亿美元的基金。吴季下一个备受瞩目的计划是全世界首个研究量子纠缠现象的空间实验。

叶玉如:叶玉如在生物技术领域有极大的贡献。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科学主任,她负责领导大型研究团队,努力在了解神经系统疾病上取得进展。她也在中国一项人造大型脑计划中承担重要角色,积极寻求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

颜宁:颜宁自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位后,回到中国北京设立自己的实验室,是全中国最年轻的女性正教授之一。身为结构生物学家,她的工作绕着蛋白质在细胞质膜上的行为。她的突破性工作有结晶化人类的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T1。颜宁是热衷于使用新技术来解析蛋白质秘密的青年科学家之一。

高彩霞:植物生物学家和世界知名基因编辑专家。高彩霞在丹麦取得初步的成就后,选择回到中国继续她的研究。她的突破性工作使用了 CRISPR 技术在小麦和米上面,这个工作为她在小麦工程界赢得世界顶尖研究人员的名声。虽然 GMO 作物尚未确定政府专利,高彩霞寄望她的研究能传播到市场上。

崔维成:崔维成是深海潜水专家,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的指导下,中国成为少数有能力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之一。他是 2012 年前往探索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三位成员之一,他积极建造可以抗压的潜水器“蛟龙号”价值 6100 万美元,乘坐这台潜水器到达地球最深位置的马里亚纳海沟。

王贻芳:王贻芳,粒子物理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他正领导建造一座周长 50-100 千米的环形粒子对撞机,超越瑞士欧核中心(CERN)周长 27 千米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国政府还没决定是否要资助这项计划,但王贻芳的这项计划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如果项目成功了,中国会成为粒子物理学研究的领先国家之一。

付巧妹:遗传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 DNA 实验室主任。她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改写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也曾经为有直接测年的最早的智人 DNA 测了序。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MPI)取得成功后,付巧妹带着个人的愿望回到中国,她想挖掘亚洲的早期历史,她相信亚洲的历史很有可能比欧洲的更有声有色。

秦为稼:现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执行副主任,曾六次进行南极科考。秦为稼带领了第一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探索冰穹 A,那是南极洲被研究最少的区域之一,最后为中国带来 2009 年在冰穹 A 上昆仑站落成。他也带领了 2015-16 南极远征团,此次行动的高潮是科考队发现了地球上最长的峡谷。中国开始大量投资极地研究,探索自然资源,了解极地区域,秦为稼希望这能帮助中国研究人员解开南极冰盖的历史。

陈吉宁:在学术领域取得 19 年的辉煌成绩后,陈吉宁现为中国环保部部长。他要控制世界上最工业化的国家的污染情况,这个挑战十分艰巨。自上任以来,面对政府高层的压力,他确保政府污染和发展政策在全国落实,得到许多人的肯定。

陆朝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以量子纠缠研究闻名,也曾经实现过八光子纠缠,被维也纳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的量子物理学家 Anton Zeilinger 称作“光子纠缠鬼才”。他的目标是将量子纠缠扩展到可以用于计算的程度。

 

推荐阅读

中国打破传统,推进科研发展

中国只看SCI的评价体系是否该改变了?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