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申请不到“青基”就完了吗?

35岁前申请不到“青基”就完了吗?插图最近知乎上有一个特别火的问题,35岁前申请不到国自然青年基金就完了吗?起因是一个医生因为缺少国自然青年基金倒在了职称申请的门槛上,此问题一出立马引起了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一步错步步错,35岁前拿不到,那么想干什么都受掣肘,尤其是在目前学术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也有人认为也不是所有人都起点很高,申请不到青年基金,也不受限申请面上,未来只要努力还是有机会的。

今天这期文章,小e就来和大家深入剖析一下这种认为拿不到国自然青年基金就完了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

01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国自然青年基金。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说明,青年基金项目侧重点是激励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培育基础研究后继人才。

通过定义不难看出,青年基金并不是指望青年科研人员能够做出多少重大的成果来,而是在官方层面给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一笔启动经费,希望这笔经费能够促进其成长成才。

同时,青年科学基金最重要的一点申请条件是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40周岁,年龄门槛非常严格。

35岁前申请不到“青基”就完了吗?插图1

从官方规定来看,这个基金项目并不是用以证明申请者有多优秀,而只是一笔官方层面的科研风投,申请不到并不代表申请者本身不够优秀。

02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35岁前拿不到就完了呢?小e采访了几位我们比较熟悉的青椒,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青年基金申请难度总体偏低:相较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神仙打架,申请青年基金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菜鸡互啄。

因为申请面上项目你的竞争对手有可能是大教授、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甚至有可能是院士团队,他们的本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完爆青椒十几条街。

而青年基金竞争者都是和一样起点的青年科研人员,虽然不乏天赋异禀的科研新星,但大多数人的本子水平相差不大。如果青年基金都拿不到,怎么能指望日后竞争过大佬呢?

2. 青年基金失利折射出平台背景偏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研学界也不例外。申请和评选基金的人都是科研界的同僚,今年你帮我,明年说不定就可以轮到我帮你。青椒如果拿不到青年科学基金,抛开本子质量不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他的依托平台、后台背景、人脉资源较差,这些较差的资源很难支撑其发展壮大。

3. 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一步错步步错慢慢成为现实:如果没拿到青年基金,青椒就少了一笔科研启动经费,你的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就会比别人慢一截。到了后期职称晋升,申请面上项目,成果较少的你很难说服别人把票投给你而不是成果比你多的竞争对手。

另外,如果一个基金所有人都有,那么它可能毫不起眼;但如果恰好就一个人没有,那就非常扎眼了。

03

那么是不是拿不到青年基金就真的完了呢?小e在认真调研了大量样本履历之后认为并不是。

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充足的时间去申请青年基金,有很多非常有才华的人可能是工作了几年之后再去读博,可能博士毕业早就超过了35岁或者40岁的年龄限制,但是这些也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相反,选择回到高校放弃一切从头开始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这类人有这工业界的工作经验再加坚定的信念,在学术界也容易混的如鱼得水。

其次,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其实并不大,大多数人申请这个只是图这个名目而已,很多省级或市级给引用人才的各种启动经费都远远超过了青基的资助力度,有资助何愁做不出成果来呢?

再者,申请面上虽然比申请青基难,但是只要能够遇到贵人相助,这些难度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便没有贵人相助,凭借着诸多试错机会累积起来的经验打磨,拿下面上也是迟早的事情,小e就认识没有拿过青基但是已经拿了三个面上的人。

总结来讲,每个人的成才时间或早或晚,有人年少成名,也有人大器晚成,实在不应因为申请某个基金项目一时失利就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

35岁前申请不到“青基”就完了吗?插图2

上一篇: 博士论文查重率多少合格
下一篇: 不再区分预警风险等级,这些期刊还能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