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术界不应该只用英语?

为什么学术界不应该只用英语?插图作为学术界目前最主流的语言形式,掌握好英语可谓是全球科研人员的必修课。统一语言看似降低了学术界的信息分享成本,便利的全世界的科研人员。但是,所有的研究成果都用英语撰写真的合适吗?

想象一个只有一种语言的学术界,它势必无法体现这颗星球的灿烂文化和多样传承。单一语言的沟通看似高效,但它忽略了有助于人类学习进步的最重要助力——语言的多样性。

01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填补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底蕴,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所有知识和经验都是有语言编码的,没有语言作为载体,人类文明恐怕还处在远古的蛮荒时代。

在科学研究中,忽略语言的多样性对研究设计的影响可能会招致充满偏见和失准的研究结果。想象一下,在人类情绪研究中,如果仅使用英语来调查研究情绪,而忽略了使用另外一门语言(如日语)表达的细微差别,这样的研究成果是缺乏说服力的。

在日语中,特定的词汇能够捕捉到的情绪是英语完全不能做到的。例如日语中的komorebi(木漏れ日),能够表达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的瞬间美感,或tsundoku(積ん読),原意本指书架上成堆未读的书,引申出了一种爱书囤书但却又不忍卒读的情绪。

这两个词汇,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词汇进行表达,即便有类似的,词汇的简洁程度和背后深意也相去甚远。

除此之外,当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法未能考虑语言差异时,偏见就会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累积。例如,在口头访谈过程中,如果跟访谈对象的采访需要第三方译者进行翻译,这样被访谈对象的自发表达就有很大可能被误解,表达的丰富性会受损。尤其是当译者没有相应语言文化背景时,这种访谈可能只能收集到颇具偏驳的结果。

这种单一语言研究对其他语言研究的排斥,会使得以其他语言表达的声音被迫沉默,进而扭曲了研究结果。这种扭曲,可能会让原本在小众语言里面有效的结论泛化到全球人口。
为什么学术界不应该只用英语?插图1

02

解决之道在哪呢?学术界应当拥抱多语言主义。拥有不同语言背景和知识技能的研究人员可以更好的与世界各国的研究对象建立更加深刻的联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确保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能够被正确表达。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融入多种语言,从研究设计、方法再到结论解释,这样的多语言融合能够确保更加全面以及准确的研究结论,带来独到的见解。

试想一下,一项针对某个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如果能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使用当地原住民的母语进行收集,这样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到他们的传统生态观念、经验传承,这是英语问卷无法触及的。

再或者,一项使用多种语言形式开展的医学试验研究,它能够更好的确保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受试者的知情权,进而得到更为精准的症状报告。

如果在研究过程中以更加开放的角度去拥抱语言的多样性,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研究环境和学术生态。这样的学术界,才能够体现人类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促进研究的包容性,确保所有使用小语种的群体能够有效发声。

是时候超越单一语言的限制,释放人类多语言交响乐中蕴藏的知识潜能了!

为什么学术界不应该只用英语?插图2
论文润色公司

上一篇: Q&A|编辑如此回邮件,我到底是被拒还是没被拒?
下一篇: sci论文英文润色哪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