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能如何抑止同行评审造假

透明度能如何抑止同行评审造假

【本文首发于 Wiley Exchanges,经授权进行转载】

科学研究正蓬勃发展,除了发表数量的增长,还有研究发现以及科研人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在拓展科学疆界的同时,研究人员时不时会试探发表道德的界线,研究不端事件,特别是跟同行评审程序有关的不端事件已经变得惊人地常见,特别是《肿瘤生物学》因同行评审造假撤稿 107 篇论文一事,让大家开始注意同行评审透明度的必要。

同行评审被视为评价科研沟通的“金”标准,但却一再地成为研究人员甚至编辑的目标。一篇受到领域专家盖章认证的文章被认为是可信赖的,所以研究人员努力构建同行评审过的发表记录,而受到审稿人青睐的推荐是通往发表的垫脚石,这让急欲发表的研究人员有机可乘,骇入审稿过程。学术界极度竞争的环境和发表压力是这些行为背后最常见的原因,全球有许多单位都要求科研人员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晋升、基金、加薪的机会,科研人员可能会用操纵同行评审的方式抄小路。

科研人员看上的是期刊的漏洞——缺乏透明度,藉此影响同行评审。大部分的期刊都采用封闭式同行评审,一般为单盲或是双盲,由于审稿人的身份、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并不会公开给大众,便成为了作者的防护罩,他们可以伪造身份自己审查稿件,如果负责检查审稿内容的人,也就是期刊编辑,没有发现的话,这个不端行为有可能完全不会被曝光。为了避免这个情况,F1000Research 和 BioMed Central 等期刊纷纷开始采用另外的同行评审模式,例如发表后同行评审和公开同行评审,让同行评审程序保有透明度。

期刊编辑面对每天涌入上百篇的稿件,也有评估论文和及时处理论文的压力。要找到合适又有空的审稿人不容易,所以有些期刊都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在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让作者有机会可以推荐对自己有利的人选。由于随同文章发表审稿报告并不是常规,业界已经发现作者会侵入同行评审,自己创建秘密账号,在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评审自己的稿件。

透明度有什么作用?同行评审制度已存在超过一个世纪,但这个制度背后发生的事,诸如审稿人会看什么,审稿人和作者间的交流,到编辑如何做出决定,整个过程都很神秘。让这个过程更加透明对作者、编辑和读者都有好处,出版商和期刊应该提供审稿过程的细节,连同文章一起公布审稿报告,这一步能让这个程序更开放,也能让作者打消操纵同行评审的念头。期刊编辑也一定要建立可靠的审稿人名单,减少寻找审稿人的压力,让自己能专注在审稿质量,做出明智的决定。当然,这也可以减少对作者推荐审稿人的依赖。

同行评审造假对科研进步的伤害极大,只有揪出这些不端事件是不够的,需要教育作者不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编辑也需要努力确保邀请的审稿人是靠谱的。另一方面,出版商该考虑让同行评审程序更加开放,同行评审的运作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信任之上,要让这个制度更加透明需要作者、编辑和出版商的共同努力。

【以上内容来自作者在《Learned Publishing》(DOI: 10.1002/leap.1031) 发表的文章 What causes peer review scams and how can they be prevented?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