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行为对科研发表是好还是坏?

匿名行为对科研发表是好还是坏?

在科研出版界,关于匿名行为的讨论近来被高度关注。尽管开放科学的支持人士强调透明性和取得性,科研人士却渐渐感觉到需要在发表时隐藏一些信息,对抗“地位高于优点”的学术文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教授 Michael Eisen 宣布将把他所有的发表记录中的期刊名称都隐藏起来,他说:「我们(也)不相信期刊名能传递关于已发表工作的质量或价值这类的信息,因此我们只提供作者名单还有每篇文章的题目跟链接。」事实是,作者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评价科研人员成就的金标准,因此,这个乱象不可避免地成为科研不端的根源原因之一。

虽然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应该要以研究人员的优点来进行评价,而不是他们在什么地方发表工作,Eisen 的行动却引起了正反两级的回应。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 Claus Wilke 就说:「隐藏发表记录中的期刊名称违反了开放和平均主义的原则,而这正是 Michael Eisen 这些人在提倡的。」他还说只要科研人员还处在传统的科研发表体系中,就需要维持发表的期刊的信息。就 Wilke 来看,要表现发表期刊没有比研究本身重要,应该要抛弃发表高分期刊,或是只在预印本伺服器上发表文章。

虽然 Eison 提议将期刊名隐藏是为了让大家把注意力从期刊的知名度上移开,关注研究本身,英国卡迪夫大学 (Cardiff University) 心理学家 Paul Hanel 更进一步建议论文应该隐藏所有的辨识信息或元数据。Hanel 在 Why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should be anonymous 这篇文章中建议,要避免所有的偏见,“所有的文章应该不要有任何关于作者、职称、单位、地址和期刊信息”。为了说明这个极端的提议,他列出只留下论文题目的好处,其中特别该注意地方如下:

  • 论文在同行评审和被引用的时候能排除所有偏见。女性作者不会被歧视,这是解决学术圈性别偏见的办法。
  • 不在论文中加上作者的名字能终结荣誉作者的行为,作者经常为了发表,必须要在共同作者中加上师兄姐的名字,或是引用编辑发表过的文章。

Retraction Watch 的共同创办人 Ivan Oransky 和 Adam Marcus 则是批评了 Hanel 的建议,他们认为这根本是“为了除害摧毁了整个学术界”。如果只能靠论文题目来辨识,就没有办法追踪利益冲突或不端行为,甚至,论文的取得性和检索性很大一部分都依赖元数据,像是期刊名、作者名以及其他发表信息,这些都会受到影响。但他们都承认 Hanel 确切地指出“科学不是单纯的选才,距离‘有能力才能出头’还很远”。

就一般层面来看,匿名在科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这层纱,研究人员可能会对检举或是评论已发表文章感到不自在,特别是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不希望公开批评资深研究人员。不过,还是有开放科学的支持者甚至希望发表后同行评审都完全公开。但如果是发表,可能就不好说了。我同意 Eisen 的看法,论文在哪发表不重要,论文的内容才是重点。但,掠夺性期刊的存在还是没有办法让论文在哪里发表变得完全不重要。操弄数据的作者可能因此轻松发表,这样一来,科研界内外都无法知道期刊发表的论文是否达到质量的标准,是否有遵守良好发表实践。

隐藏已发表工作的作者和期刊信息肯定会引发科研界的强烈反弹,因为匿名有多少好处就有多少坏处。你对这个议题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